當臨近的路途止于跋涉,當密近的文化流于遠聞,當貼近的歷史拘于遠瞻......我們須知,唯有真正領會近與遠的關系,把握遠近的尺度與意義,方能不斷追尋自我價值,豐盈人生。
《泰戈爾詩集選》中有言:“離你越近的地方,路途越遙遠。”何為近?何為遠?近地又為何路遠?如其所言,宜應明晰近與遠之關聯(lián),才可考量人生。
近與遠,源于對存在意義的深切思索。
盛世宋朝,那位豪邁的詩人徐徐走來。詩人蘇軾,即使失意困苦,仍高歌“一點浩然氣,千里快哉風”。他曾言“平生文字為吾累”,卻詠出“問余平生功業(yè),黃州惠州儋州”之豪情。三貶之地,他戲稱為“功業(yè)”,足見其豁達不羈。蘇軾最終遠離名韁利鎖束縛的是非之地,隨心生活,自有笑傲天地的風流。那年張繼落榜歸鄉(xiāng),寫下《楓橋夜泊》的喟嘆,而后不甘平庸,再考功名,終登天寶進士第,造福一方百姓。蘇軾與張繼,其一遠離官場,另一晉升官位,只因他們對存在意義有不同理解,即使心中理想之地的遠近亦相殊,卻都對近與遠把握得當,各自完成生命的思索與升華。
近與遠,是對自身信念的執(zhí)著追求。
威尼斯河畔,那抹落泊的身影逐漸浮現(xiàn)。拜倫在外流亡多年,對故鄉(xiāng)再未有歸屬感,唯獨對威尼斯城情有獨鐘。“而是我已愛上她/威尼斯/仿佛在精靈之城/駐我胸懷”是他對威尼斯城的真切表白和由衷熱愛。拜倫一生走過許多的路,而再遠的路途于他而言不過是放逐罷了。但威尼斯卻與他臨近,永駐他心。他最終寫下“我永忠貞/隨他落魄不幸/或在過往的盛世”的詩句,是對流亡生活的總括,亦是對威尼斯忠貞不移的誓言。拜倫知曉近與遠的區(qū)別,因而守住自己的信念,給予無數(shù)人以慰藉。
近與遠,需要對遙遠未來的探索考量。
歷史長河,中國宏偉的圖卷緩緩展開。從“改革開放”到“三個代表”的思想,從“八榮八恥”到“中國夢”的構想,無數(shù)人從遙遠的古時出發(fā),為未來開出一劑劑經(jīng)世濟民的良方,實現(xiàn)國家的蓬勃發(fā)展。牢記近與遠,始終對遙遠未來進行探索與考量,國家因此躍出低谷,冉冉行于天。
林逋遠離喧囂人世,寫出“疏影斜陽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”的清新詩行,吳菊萍貼近人心,勇敢伸出雙臂救助他人......我們也應把握近與遠的尺度,奏響人生的最強音!
筆名:楹槿
聯(lián)系方式:①qq:3168955565
②郵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