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車都 > 哲理故事 >

弦外音

說話應(yīng)該直來直去,不拐彎抹角,讓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。殊不知,在有些特定的場合,說話卻不能明言,點到為止,不捅破那一層紙,雙方都意會而無須明說也是一種技巧。

曹操很喜愛次子曹植的才華,因此想廢了長子曹丕轉(zhuǎn)立次子曹植為世子。當(dāng)曹操就這件事征求賈翊的意見時,賈翊卻一聲不吭。曹操就很奇怪地問:“你為什么不說話?”

賈翊說:“我正在想一件事呢!”

曹操問:“你在想什么事呢?”

賈翊答:“我正在想袁紹、劉表的事。”

曹操聽后哈哈大笑,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,于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。

賈翊對曹操想廢長立幼的想法的態(tài)度很明朗,言外之意很明顯:袁紹、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(zāi)禍,你不想招致災(zāi)禍就不要廢長立幼。意思很明顯,卻沒有說出來,可謂是高明之舉。

南朝時,齊高帝曾與當(dāng)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(xí)書法。有一次,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:“你和我誰的字更好?”

這問題比較難回答,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,是違心之言;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,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,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(guān)系弄得很糟糕。

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:“我的字臣中最好,您的字君中最好。”

皇帝就那么幾個,而臣子卻不計其數(shù),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。

高帝領(lǐng)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,哈哈一笑,也就作罷,不再提這事了。

因此,在許多場合,有一些話不好直說,不妨來個旁敲側(cè)擊繞道迂回,讓對方聽出言外之意,弦外之音,不失為明智之舉。

展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