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的一天上午,我和媽媽乘車到媽媽的小姨家去蒸藤羹。去小姨婆婆家要坐四十分鐘的汽車。
到小姨婆婆家的時候已經(jīng)十點多了,小姨婆婆她們真干得熱火朝天呢,她們說后半夜就起床干活了。在車上媽媽就跟我說了:“到了那里要仔細觀察蒸藤羹的過程。”所以一到小姨婆婆家,我就跑到了廚房,廚房里有四個人在忙:一個燒火,一個灶臺上蒸,還有兩個在炭火上烘藤羹。
媽媽告訴我,蒸藤羹是流水操作,需要七、八個人一起動手才行,而且時間也比較長,首先米就要浸泡二十四個小時,然后把浸透的米磨成米漿,就可以蒸了。我站在一邊興致勃勃地看,那個在灶臺上蒸的人把一勺米漿倒進一個圓圓的竹匾里蕩勻,然后放進沸騰的水中蒸二、三分鐘,然后把竹匾從鍋里撈出來,拿一只筷子在竹匾四周一劃,一個圓圓的藤羹就脫落下來了。這時候的藤羹小姨婆婆叫“活藤羹”。在“活藤羹”里夾上事先炒好的咸菜或用醬油蘸著吃,味道非常好,我吃了好幾個。最后把蒸好的藤羹放到炭火上烘干。
把廚房里蒸藤羹的過程弄清楚后,我又到隔壁。那里也有四個人在忙,其中兩個人把三、四個圓圓的已經(jīng)烘干的藤羹卷起來,用菜刀切成細細的、一條一條的,另外兩個把一條條的藤羹盤成一團一團的,像一個個鳥巢似的。把盤好的藤羹放進一個大竹匾里。這樣藤羹總算做好了。
到了晚上,藤羹已經(jīng)全部做好,我數(shù)了一下,整整十一個大竹匾,都放滿了。小姨婆婆告訴我,再曬幾天大太陽,就可以收起來,明年慢慢吃了。小姨婆婆說她們那里每年冬天家家都要蒸藤羹的。我高興地告訴小姨婆婆:“明年我還要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