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的“漢字聽寫大會”掀起一場漢字書寫熱潮,即使觀眾獲得快樂,又引發(fā)了國人對漢字危機的深刻認識。且不談數(shù)以萬計成年人對偏難怪字的望而生畏,就連一些常用高頻詞語都讓人們如同碰到多年不見的老同學,朦朧中似曾相識,但即使撓破頭皮也道不上他的名字。
在我看來,漢字這個民資的象征應被我們給予足夠重視,不要讓它漸行漸遠。
漢字給人以美的感受。五千年前,倉頡為我們創(chuàng)造出這一優(yōu)美藝術。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,是民族精神的傳承,是華夏兒女的財富。從文房四寶到印刷造紙,由打字機發(fā)展出手機電腦。人們對漢字的需求在變得機械化,簡捷化。王羲之的《蘭亭集序》,筆鋒蒼勁有力,如行云流水般揚揚灑灑,將漢字之美發(fā)揮到極致。如今面對呆板如一的字體,我們早已審美疲勞,精神麻木,任再優(yōu)美的文字也觸動不了心中的那根弦,漢字正與我們漸行漸遠。
一個人的字是他的第二張臉??v然快節(jié)奏的生活使我們無法適應日夜手寫的痛苦。但試想連母語文字都無法流暢書寫的人會熱愛祖國,有民族意識嗎?試想連漢字都潦草書寫的人會細致仔細,踏實努力嗎?試想連漢字都讀不熟練掌握的人會有才華,有作為嗎?
置身于這奢華浮迷的大千世界,我們應冷靜思考一下我們的漢字。這個見證中華民族成長、發(fā)揚、壯大的文化載體正一天天遠離我們,而我們卻茫然無知。漢字是我們文化的魂。沒有靈魂的人宛如傀儡,沒有漢字的文化就是一灘扶不上墻的爛泥?!堵犅犇抢溆辍分姓f:“杏花。春雨。江南。六個方塊字,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。而無論赤縣也好,神州也好,中國也好,變來變去,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,美麗的中文不老,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必然長在。”
漢字的漸行漸遠讓有些人恐懼、驚慌、不知所措。但對多數(shù)人來說卻是麻木無感。就好似當年魯迅筆下面對壓迫卻被動承受的中國人。
但是,隨著越來越多國人意識到漢字危機,我們正努力讓漸行漸遠的漢字重回我們的身邊,重拾我們的靈魂。“漢字書寫大會”,高考制度改革,各種對漢字的大力宣傳……都在表明:我們中國人在努力,在追尋。
今天,我們向漸行漸遠的漢字揮手致意;明天,漢字就會重歸你我身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