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,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,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,可以說,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,就一定會有漢字的出現(xiàn)。
記得五歲的時候,媽媽不斷地教我識字,每天都得把那一頁漢字教到我認(rèn)識為止(一頁等于五個漢字)。
星期六,剛剛從幼兒園到家,媽媽一如既往地拿出識字本對我說:“待會吃完了飯,我們就開始學(xué)漢字嘍。”我一聽這句話,高興地像鳥兒一樣,在客廳蹦蹦跳跳。
晚餐如同平時那么豐盛。開始識字了,我的心咯噔咯噔在跳,我不明白這股莫名的沖動的源泉究竟源自于哪兒?或許是我每天盼望的一顆牛奶糖。媽媽指著“餐”字說道:“這個字讀can(第一聲),c,an(第一聲),can(第一聲)。”還沒等媽媽發(fā)言,我就先開口了:“媽媽,為什么我們幼兒園老師說這個字是歺不是餐呢?”媽媽聽了表揚我說:“寶寶,你能提出這個問題很好,歺呢,其實就是餐的簡寫,但實際上就是一個錯別字,也是不可以寫在試卷上的喲。”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。媽媽又說了:“這個歺字讀e,而餐就是我們剛才吃的那一頓飯了,我們一天吃三頓飯,分別是早餐、午餐與晚餐,晚餐你剛才已經(jīng)吃過了,午餐是在幼兒園吃的,早餐就是今天早上吃的嘍。”說完媽媽又用手揮來揮去地從淺到深地教我,當(dāng)我今天五個字都能讀時,媽媽就要出難題了。果然不出所料,媽媽從口袋里拿出一顆牛奶糖,說:“餐這個字怎么讀,對了這顆糖就給你。”可我心想:以為我的記憶力有這么差?想到這里我大聲地讀了出來:“can(第四聲)!”媽媽差點笑出聲,但還是滑稽地說:“小笨蛋。”最終還是把糖給了我。
這就是我與漢字“餐”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