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車都 > 高二作文 >

手機讓我們失去自主的空間

  愛迪生是公認的電話發(fā)明者。在他逝世后不到百年的時間里電話迅速進化成一種叫“手機”的怪物,手機的功能也早已遠遠超出電話的固有功能。假如他能重回世間一個星期,肯定想象不出沒有連接電話線的手機是如何實現(xiàn)世界范圍內的即時通話,又是如何接收源源不斷的信息。
  可能令他更想象不到的是,手機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,早已越過了“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”這一功能定位,反過來嚴重影響了人們自主的生活空間。
  這就是說,手機已讓我們無所遁形?,F(xiàn)實世界里,手機的確讓人們毫無距離感,宛如近在身邊。但是,我們又無時無地不被信號網籠罩著。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,你的行蹤能被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(tǒng)隨時跟蹤到。當手機越來越趨于智能化,尤其當微博、微信等新媒體工具被移植到手機之時開始,我們的隱私也越來越沒有藏身的地方,我們似乎越來越成為透明的人,這就是讓人產生一種焦慮感。
  盡管如此,由于手機已嚴重融入生活習慣之中,我們也不能一天沒有手機,手機已經讓我們對它產生強烈的心理依賴。當我們出門時手中缺少一部手機,會莫明其妙地在心中頓感失去了什么,我們似乎患上了嚴重的集體手機依賴癥。
  此外,手機還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壓迫感。不管你情愿不情愿,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會讓你迅速拿起手機應答提示鈴聲。設想一下,當我們不告訴別人任何信息,完全關掉手機,要不了多少時間,你的周邊的親朋好友會陷入一種恐慌的氛圍之中。也就是說,此時手機不再是你個人的工具,而是變成了維系周圍人群安全感的其中一根紅線。我們已經習慣了“房奴”、“車奴”等一些名詞,事實上我們也正在逐步成為“手機奴”。
  不僅如此,在手機橫行世界的時代,我們的自主空間已變成了一種奢侈。隨著電信欺詐、電信陷阱、垃圾短信等“毒素”層出不窮、無孔不入的入侵,手機已經讓我們失去了自主的生活空間。人們對手機又愛又恨的同時,仍要為手機多支付安全感方面的精神損失。
  人類正在被手機、電腦、網絡、微博、微信等身外之物壓縮包圍著,我們的精神需求仿佛被壓制在一個較低的層次之間,這難道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嗎?人們不禁要問,除了上帝,難道還有人在設計我們?
  其實誰也沒有設計我們。究根溯源,我們在日常生活嚴重依賴于某一項工具,根子還在于當今人們心中的功利性。當然,究其根源,功利性的膨脹又與價值觀認知和安全感的缺失有關。人們總是以周圍人群的價值觀為價值。人們向往純凈、平靜的生活,但又想借助于某種工具獲得高于別人的優(yōu)勢。假如人人都是如此,世界最終將不得平靜,原先人人向往的純樸的田園生活會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中國人的國民性缺陷仍在于知與行的不一致,理性總是被盲動所征服,始終在功利圈中打轉轉而徒耗一生,其中手機則扮演著一味重要的“催化劑”角色。
  新時代的科技發(fā)展,已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。發(fā)明電話原本是為了人們能夠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,但物極必反,這似乎就是一種悖論。我們讓競爭思維沖昏了頭,本想借助于工具贏得某種優(yōu)勢卻又被工具本身所困,真可謂作蠶自縛,自作自受。因此,假如讓愛迪生重新回到這個時代,他最感慨一句話一定是“發(fā)明電話原本是為了方便生活,然而最終隨處可見的手機(移動電話)反而可能成為人們的噩夢。今后的醫(yī)療術語中可能會多出一個名為“手機強迫癥”的醫(yī)學名詞”。
  然而,以手機為代表的高科技產品仍沒有停止腳步的征兆,還將愈演愈烈。這給人們帶來深深的憂慮,科技創(chuàng)新并不是人類的最終目的,科技創(chuàng)新只是人類實現(xiàn)幸福的工具。當科技創(chuàng)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時,是不是應該適當限制科技創(chuàng)新給人們帶來的負面效應呢?或許,少數(shù)人所搞出的科技創(chuàng)新成果所帶來的興奮感正在消蝕大多數(shù)人的理性思考能力。在以手機為代表,層出不窮的各種新玩意兒中,也讓我們對在科技創(chuàng)新幌子下的新技術泛濫產生一種反思。
  古人說過,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手機的確給生活帶來一些方便。但是,任何事物都存在“過猶不及”的規(guī)律??萍紕?chuàng)新在利益驅使下,越來越沖擊“科學倫理”的底線,各種丑陋的行徑也借助于高科技橫行世間。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,會為此增加不必要的生活成本,也就是說手機帶給人們最初的幸福感最終被強迫感所代替,仿佛手中多了一條被別人牽著走的無形繩索。手機原本只是一個工具,但手機似乎已從工具變成了統(tǒng)治這個世界的君主。難道這個原罪需要由愛迪生來承擔嗎?
展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