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車都 > 名人故事 >

哲學家名人故事:費爾巴哈_1500字

德維希·費爾巴哈(1804年7月28日-1872年4月13日),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。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亞,卒于1872年4月13日。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,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(quán)威;肯定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,時間、空間是物質(zhì)的存在形式,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;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。但他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,他的唯物主義依然是形而上學的,社會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。
費爾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爾堡學習神學,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,對黑格爾的哲學感興趣,不顧父親的反對,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,兩年后,他成為“青年黑格爾學派”的成員。
1828年,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,并任大學講師,1830年匿名發(fā)表了第一部著作《論死與不朽》,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,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后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。他的這種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,他一直在學術(shù)界無法取得成功,并被永遠驅(qū)逐出大學講壇。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,居住在紐倫堡附近的勃魯克堡。
1834年發(fā)表了《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》,1838年發(fā)表《比埃爾·拜勒》, 1839年發(fā)表了《論哲學和基督教》,宣稱“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,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,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”,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。同時發(fā)表了《黑格爾哲學的批判》,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。1841年發(fā)表《基督教的實質(zhì)》,重申對基督教的看法,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,將宗教歸結(jié)為對無限的認識。宗教“不過是對于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;或者說,在對無限的認識中,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”。也就是說,上帝不過是人的內(nèi)在本性的向外投射。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發(fā)揮了“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(zhì)”,論及上帝作為“理解的存在”、“道德的存在或法律”、作為“愛”等方面,都是為了適應(yīng)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。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,費爾巴哈分析了“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(zhì)”,認為把上帝看成是離開人的存在而存在,會使人相信啟示和奇跡,不僅會“損壞和消除人類的最重要的感覺,對真理的追求”,而且相信宗教儀式的“圣餐”和獻祭,導致“必然的結(jié)果是迷信和不道德”。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像,論及到其他學科時,尤其是哲學,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,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。他的這本書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出版。
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,但這只是口頭的,他的所謂有神論實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無神論,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,以人為上帝,是力圖應(yīng)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。
在1848年到1849年間,德國各公國中出現(xiàn)的革命運動中,由于他對宗教的抨擊,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,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,只作過一些演講,全部精力用在寫作上。但他明白地反對君主制度,認為“無限制的君主國乃是無道德的國家”,革命失敗后,他公開責罵當時歐洲的反動局勢,比做“空間略大的監(jiān)獄”。1857年出版了《神統(tǒng)》。1860年由于他賴以為生的瓷廠倒閉,他只得離開在勃魯克堡的家,搬到紐倫堡。只是由于朋友們的幫助,他才得以出版最后一本書《上帝、自由和不朽》(1866年)。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。由于長時間的精力消耗,僅兩年后的1872年在紐倫堡去世。
費爾巴哈對反基督教的政論家有很大的影響,他的某些觀點在德國教會和政府的斗爭中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接受。對卡爾·馬克思的影響也很大,雖然馬克思并不贊同他觀點中的機械論,馬克思曾寫過《費爾巴哈論綱》,批判他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。

展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