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去世的管理大師德魯克把管理學定義為一門和醫(yī)學、工程學一樣的實用學科,它的中心不是知識和邏輯推理,而是解決實際問題,判斷它的最高權威標準是成果。這說明,學習管理不是去背記那幾個并不復雜的條條,而是學會在不同具體條件下的應用。管理學博士如果連自己的家也管理不好,管理學恐怕是白學了。管理學不僅僅是紙上談兵,沙盤上打戰(zhàn)。
但是,這并不否認學習書本的重要性。人不可能事事親歷親為,紙上談談兵,沙盤上打打戰(zhàn)也是必要的。管理是復雜的,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知識,這就需要跨學科去學習,去讀書。在這各種學科中,歷史當然是缺不了的。這正是許倬云先生《從歷史看管理》(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)的意義所在。
許倬云先生是極有成就的歷史學家,但他并不拘泥于史學家的考據和介紹,而是從歷史中去思考管理和其他問題。
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,有哪些成功的管理經驗,有哪些失敗的教訓,是一份極為豐富的遺產。可惜到現在為止,從管理的角度來總結這一份遺產的并不多。這正是許先生《從歷史看管理》的珍貴之處。
許先生從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演變總結出,任何組織,無論國家還是企業(yè),都是一個系統(tǒng)。一個系統(tǒng)內包括了不同單位,要使這個系統(tǒng)協(xié)調一致并有效率,就必須解決三個問題。一是在戰(zhàn)略層次上如何處理各個單位之間,尤其是總部和下屬分部之間的關系,這是組織架構問題。二是用什么方式來實現上層對下層的控制、執(zhí)行和監(jiān)督。三是如何用人,選用什么人去執(zhí)行各種不同管理職能。
中國歷史上的組織架構分多種,各有不同的現在對應模式。其中包括:一是封建制度,它相當于現代麥當勞之類的連鎖網絡模式,這是一種系統(tǒng)內各單位的松弛型聯(lián)系。二是秦朝以來的郡縣制度,相當于今天的樹型網絡,即總部下面有不獨立的分公司。這種架構下分公司有可能獨立。
許先生的這本書是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演講,書中附錄有與學生的對話問答,把所涉及的問題拓寬并深化了。不能直接聽大師演講,讀這本書也是一種享受。